来源:雪球App,作者: 金融读书笔记,(https://xueqiu.com/7502757560/337944053)
这几天高考,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有1335万人,比去年的1342少了7万人,也是最近10年来高考人数的峰值。
但是这个数据跟人口的峰值是有交叉的,25年的应届生是在2007年出生的,把这5年的高考人数跟对应出生那年的数据放一起对比看会有很多增量信息。
24年高考报名1342万,复读生500万,总高考人数已经跟应届生的总出生人口规模差不多了。
最近几年复读生在高考生中的占比一直在20-30这个区间波动,说明了从就业角度看,通过复读获取一个更高的学历是性价比很高的选项。
这一点在最近十年的硕士研究生考生人数的走势也是能看出来的。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会在未来10年发生显著的变化。
从6岁左右入学,顺利的话读到大学毕业要6+3+3+4=16年,过去大学本科的录取率比较低,那么全民的平均受教育时间其实没那么长,随着录取率跟复读率的显著提升,目前国内人均受教育时间是在快速增加的,2000年前后,我们的新增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时间大概在10年左右,而最新的这个数据是14年左右,增加了足足4年时间。
这个受教育时间的增加带来的好处跟坏处都是很大的。
从好处看,我们每年毕业1000万大学生,其中理工科人数在300万左右,这些源源不断的高端劳动力给这几年的产业升级提供了远远不断的“高端廉价劳动力”,为我们的芯片、医药、新能源等产业提供了持续的推进力。
从坏处看,受教育时间的拉长显著增加了家庭在教育上的负担,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以及高薪工作的数量减少,给多生孩子的回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过去农业社会,过去生个5-6个娃,只要长到12-13岁就多一个劳动力,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而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没有显著差异。教育的投入产出不对等,是压制出生率的很重要的因素。
生娃的性价比降低了。
而从今年开始,大家已经在重点关注出生人口断崖式下滑的问题了,调整受教育的时长很有可能会在未来提上日程,把现在这种扭曲的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纠正回来。
结合数据走势,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如果娃没天赋要及时止损,不要在没有天赋的娃身上投入巨资培养,有能力就再生一个,没有能力就把钱留着养老或者给娃留更多的钱,放过自己也放过普娃。
没有交易。
我看最近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我们卡稀土开始奏效了,稀土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
稀土的情况跟所有其他矿产都不一样,他依托的不是资源禀赋而且工业能力。因此稀土行业最终形态就是1-2个公司。
稀土可能是少数,买龙头比买etf显著有优势的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