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这句话形容乐山大佛,再贴切不过。站在四川乐山凌云山西侧的三江汇流处,抬头望见那71米高的弥勒佛坐像,谁能想到,这尊佛像的诞生,竟是一场持续90年、跨越三代人的“接力赛”?今天咱们就唠唠,这尊千年大佛背后的传奇故事。
一、海通法师:一腔孤勇,凿佛镇水
故事得从唐开元元年(713年)说起。那会儿的乐山,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水流湍急,洪水季节更是凶险。船只过江,十有八九要撞上暗礁,船毁人亡是常事。当地有个叫海通的和尚,看到这场景,心里那叫一个难受。他琢磨着:“佛法无边,若能造一尊大佛镇住江水,百姓不就安全了?”于是,他发下宏愿,要开凿一尊弥勒佛坐像。
海通这人,是个行动派。他背着行囊,走遍大江南北,化缘筹钱,拉起了一支施工队。那时候没有挖掘机,全靠工匠一锤一凿地敲。海通盯着大佛的头和胸,一点一点雕琢,直到713年,工程终于动工。可天不遂人愿,佛像刚雕到肩部,海通就圆寂了。工程第一次停工,就像一场接力赛,第一棒选手倒下了。
二、章仇兼琼:朝廷撑腰,续建佛身
海通走了,但大佛的“魂”还在。40多年后,唐玄宗时期,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听说了这事。他一看,这佛像意义重大啊!于是,他捐出20万两俸银,还上书朝廷,请求支持。唐玄宗一听,这事儿靠谱,下令“诏赐麻盐之税”,用盐税的钱补贴工程。
章仇兼琼带着工匠,继续雕琢佛像的腰部和膝盖。可工程进行到一半,他调任户部尚书,走了。大佛工程再次停工,第二棒选手也倒下了。这时候,大佛的膝盖以下还是光秃秃的,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到一半突然断了补给。
三、韦皋:15年冲刺,大佛终成
又过了40年,唐贞元元年(78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接过了接力棒。这人是个实干家,一上任就捐了50万两俸银,还亲自盯着工程。他带着工匠,花了15年时间,雕琢出大佛的膝盖以下部分,包括莲花座和礼佛平台。更绝的是,他还在大佛左右外壁凿了两尊高18米的力士造像,又在右侧岩壁上刻了《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石碑。
韦皋这人,还懂建筑。他修了个“大像阁”,把大佛全盖住了,就像给佛像穿了个保护罩。贞元十九年(803年),大佛终于完工。那一刻,佛像“趺足成形,莲花出水,如自天降,如从地涌”,三江汇流处从此风平浪静。这场90年的接力赛,终于跑到了终点。
四、千年守护:排水通风,巧夺天工
乐山大佛能保存1300多年,靠的可不只是运气。这尊佛像的设计,简直巧夺天工。你看它的发髻,第4层、第9层、第18层分别有三条排水沟,雨水直接顺着沟流走,不会冲刷佛面。再瞅它的衣纹线条,其实是隐蔽的排水沟,雨水一落就流走了。
更绝的是,大佛的耳朵和肩膀背后有通风洞穴,岩体渗水直接排出去,不会侵蚀佛身。以前还有个“大像阁”盖着,风雨都进不来。可惜宋末元初时,阁子毁于战火,但大佛的排水通风系统依然给力,千年不倒。
五、今朝遗韵:世界遗产,中华瑰宝
如今,乐山大佛已经是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982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每年,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有的爬山看佛,有的坐船观佛,还有的在晚上18:30后,看大佛亮灯,那场面,简直美得不像话。
乐山大佛,不仅仅是一尊佛像,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它见证了唐朝的辉煌,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它的存在,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善念,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就像海通法师说的:“佛法无边,普渡众生。”这尊大佛,就是最好的证明。
乐山大佛的故事,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接力赛。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三代人用9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尊世界最大的弥勒佛坐像。如今,它依然静静地坐在三江汇流处,守护着这片土地。下次你去乐山,别忘了抬头看看这尊千年佛像,感受一下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