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白熊效应”的内在逻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深受白熊效应的影响,“白熊”的内容或许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总是会在我们努力想要忘记的时候疯狂地占据我们的大脑;
我们的大脑说来也很奇怪,总是和我们开一些这样的“玩笑”,搞得我们生活一团糟。
事实上,我们刻意转移注意力时,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使大家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并通过无意识的自我行为不断的强化自己心中的思想与概念。
我们想要转移注意力时,大脑需要知道转移的起点和终点,换句话讲,注意力不能凭空转移,当我们刻意想把注意力从白熊身上转移时,“白熊”作为起点,被不断强化,而终点却不明确。
首先,这句话里包含这件事情,它就有可能在你的脑子里被激活。而提到这件事,焦虑的想法会随之增加。这就是白熊效应会产生作用的关键原因。
从心理学方面来看,“白熊效应”是一种思维叛逆,它会让我们感觉思维不受自己控制,越想忘记反而记得越牢,越比如当我们想克制的想法越容易出现。
这时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各种想法开始爆棚,甚至会开始焦虑、怀疑自己。
02
如何避免“白熊效应”
1、对自己进行积极肯定的暗示。用“应该做什么”代替“不要做什么”,让我们的大脑接受积极准确的信号。比如当自己失眠的时候,告诉自己“深呼吸,放轻松”肯定比“不要胡思乱想”效果更好。
2、转移注意力。想要真正的忘掉一件事、一个人,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思维的规律是:只能努力记忆,顺其自然淡忘。把注意力放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去刻意想起,久而久之,自然会忘记之前自己想忘掉的事情。
3、明确问题,切实行动。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到,那些在大脑里困扰着你的想法,只是对未发生事情的情绪预知。适当的焦虑有益于我们爆发潜力,但过多的焦虑只会使我们行动力愈下,我们还是应该要关注到真正的问题上,付诸行动去改变解决它。
人会产生“白熊效应”的本质就是对于想忘记的事物,大脑经历了“再确认”的过程,因此,只要删除或减少大脑“再确认”的过程就可以摆脱该效应。
对于“白熊效应”,最重要的就是接纳,堵不如疏。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直面当下的矛盾、问题和想法,设法排解当前的情绪。
顺其自然的方式,正面接受的态度,以“应该去做什么”而非“不应该去做什么”询问自己,或许会好些,及时行乐的态度并非消极,而是临其自然的智慧。
如果不必要的念头还是不受控制地冒出来,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可以接纳自己的情绪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专业的心理咨询也更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焦虑”,避免其愈演愈烈。
— 往期回顾 —
心理话|父母应如何恰当地表达愤怒?
大众心理学|对胖子的歧视也会影响胖子的健康!
夕阳红|那些单亲妈妈培养出来的儿子都长啥样?
文章编写: 张云凤
责任编辑:张云凤
主创编审:周 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